一部《
易經》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有些人將其看作是道,有些人認為它是理論,有些人將其視為實務,有些人以象征的方式解讀,有些人用它來
占卜和
看風水,有些人則利用其中的數理來推演天下大事。那么,究竟學《易經》意味著什么?以下是
啟萌星文化小編的個人見解,供同學們參考。
一、通過學習《易經》,我們能夠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易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兑捉洝分v究交易、變易、簡易和不易的理念,其中蘊含了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整體思維和動態思維等各種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正如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今這種影響更加深遠。因此,用“易思維”來塑造一個人的底層思維方式是《易經》最基本且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學習《易經》也就是學習一種認識論。陰陽理論是中國人認識世界萬物的一種方法?;诖死碚?,形成了許多學說,并孕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陰陽理論不僅對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全世界范圍內發揮了作用。
三、通過學習《易經》,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人的終極追求,即“太和”的價值觀。 無論是符號系統的《易經》還是通過符號和文字一同解釋的《周易》,都反映了中國人的終極價值觀,“既濟”卦便是這種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在既濟卦中,天地人各得其位,相互照應,既中正又和諧。這是實現“保合太和”價值追求的目標。
舉個例子,古代帝王宮殿中最重要的一座殿宇通常被稱為“太和殿”、“太極殿”、“乾清宮”或“坤寧宮”,這些都源自于《周易》。
四、學習《易經》就是學習先圣先賢們的思想。 《易經》是一部群體著作。無論是遠古的人文始祖伏羲氏,還是中古的周文王、周公,乃至近古的孔子,都是中華民族的圣人,并且為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這一文化瑰寶——《周易》。而在孔子之后的兩千五百年間,無數先賢為詮釋、注解和發展《易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著作集合起來形成了一座思想寶庫,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需要好好傳承和弘揚。
五、學習《易經》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 所謂學以致用,所有的學習最終目標都是將所學的應用于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兑捉洝?、《道德經》、《黃帝內經》等著作能夠流傳至今,被人們奉為經典,必然是因為它們具有重大的用途。
一個人如果學習了《易經》,卻不能將所學運用于實踐,只是停留在理論上,那便是沒有真正掌握、理解和運用這門學問。
在眾多解讀《易經》的著作中,我最欣賞的是王夫之先生。雖然船山先生對《易經》也有未盡之處,但他展現出的堅貞和卓越的意志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