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歷:
即陽歷,因為它的基礎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回歸年,所以又被稱為陽歷。公歷的平年為365天,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變為366天。在公歷中,當某年的紀元年數不能被4整除時為平年,例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時為閏年,例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時為平年,例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時為閏年,例如2000年。
公歷平均一年為365.2425日,與長度為365.2422日的回歸年相差只有一天,要積累3300多年才能達到我國南京楊忠輔在公元1199年(早于公歷380多年)制定的《統天歷》的水平。
公歷按月分配日數摻有歷代帝皇的威勢,不太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數可以簡潔地概括為:“閏年單月少,雙月多;平年2月減一天”。但由于公歷已經在全世界通用,人為因素對其影響極大,因此改歷很難。
2.農歷:
農歷是我國廣泛使用的歷法,又稱陰歷、夏歷,因為它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以月亮從朔日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日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推算農歷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推算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朔),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相距29日的為小月,30日為大月。
月份以中氣命名,含有中氣“雨水”的即為農歷正月。無中氣的為閏月,閏月沒有特定名稱,取用前一個月的名稱,例如四月后的閏月為“閏四月”,通過這種方式,農歷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整。
在農歷中,平年的12個月共有354或355天;閏年的13個月共有383或384天。這就是我國自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閏(加七個閏)月”的歷法。由于二十四節氣是由太陽的視位置決定的,因此農歷的合適稱呼應該是“陰陽歷”。
3.干支歷: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天干共有十個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是傳統用來編排次序的字組。二者并行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循環往復使用。
干支歷的紀年紀月法與農歷相同,年、月、日都以干支順序排列,互不干擾,閏月也與農歷一樣。干支歷中的節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與人們的生活及當時社會活動密切相關,有的至今仍被人們所慶祝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