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也可以稱為“干枝”。古人說:“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這可能是干支最原始的含義。
我們先來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再來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前面已經提到,干支取自于樹木,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干支:
天干
【甲】象征草木破土而出,陽性被陰性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彎曲。
【丙】炳,如太陽的光芒,萬物因光而明亮燃燒。
【丁】草木成長壯實,像人的成年丁字。
【戊】茂,象征大地上草木茂盛生長。
【己】抬頭,紀錄,萬物抬頭挺立,有形可記錄。
【庚】更替,秋收等待來年春天。
【辛】金味刺激,萬物成熟后才有味道。也可以認為是新的辛味,萬物更替,新生長。
【壬】妊娠,陽氣潛伏地下,萬物懷孕生長。
【癸】推測,萬物封存,懷孕地下,推測中孕育新生。
地支
【子】草木種子,吸收土壤中水分,開始萌發陽性。
【丑】草木在土壤中發芽,彎曲冒出地面。
【寅】展開,寒土中彎曲的草木,迎向春陽從地面延伸。
【卯】茂盛,陽光普照,萬物蓬勃生長。
【辰】震動,萬物震動而生長,陽氣發展過半。
【巳】升起,萬物旺盛而生長,因其耗盡,純陽無陰。
【午】萬物豐滿長大,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發。
【未】有味道,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成熟,物體都已經發展成熟。
【酉】萬物開始收縮收斂。
【戌】草木凋零,生命力消失。
【亥】陰氣消滅萬物,達到極點。
天干地支是什么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已經無法考證,只知道最初是用來記錄時間的,天干用于記日,因為每月的天數是以十進位計算的,地支用于記月,一年有十二個月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在實踐中形成了現在的完整體系。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依次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循環稱為“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的每個單位都可以按照先后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
舉例來說,以日為例;今天是2020年3月28日,農歷三月初五是庚午,那么明天就是辛未,后天就是壬申。同樣的,昨天是己巳,前天是戊辰。如此循環,不斷重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歷法十分混亂,夏歷、殷歷和周歷并存,三種歷法每年的起始月份也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改用以夏歷建亥月的十月為一年的開始。此后一直延續至漢武帝改用太陽歷,正式確定以夏歷建寅月的正月為一年的開始。
除了記月以外,還用來記時,一個晝夜就是12個時辰。根據現代的時間來說,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
以下是時辰與小時的對照表:
時辰別稱對應時間
子時鼠時23:00-01:00
丑時牛時01:00-03:00
寅時虎時03:00-05:00
卯時兔時05:00-07:00
辰時龍時07:00-09:00
巳時蛇時09:00-11:00
午時馬時11:00-13:00
未時羊時13:00-15:00
申時猴時15:00-17:00
酉時雞時17:00-19:00
戌時狗時19:00-21:00
亥時豬時21:00-23:00
上表中的俗稱是在古代對十二時辰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主要是利用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表示。例如,“雞鳴”表示早上公雞打鳴,“人定”表示人已經睡著了。“食時”和“哺時”則表示吃飯的時間,古代人一天只吃兩頓,與現在不同。其他八個俗稱則主要依據太陽的位置來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用十二地支來記月和記時是固定的。例如,子月一定是11月,子時一定是半夜的23點到1點之間。相對應的天干則是不固定的,按照六十甲子的循環順序進行。
在年份上,滿六十甲子稱為一個花甲。"年逾花甲"這個詞就是指一個人已經六十多歲了。當記錄滿一個甲子后,時間就從頭開始計算,和記日一樣,持續循環,無窮無盡。
當然了,天干地支雖然只是用來記錄時間,但是它們所涵蓋的內容遠遠不止這幾句話可以說清楚。
以上就是關于”
天干地支究竟是什么“的全部內容,如果想獲得更多關于住宅風水、易經命理、四柱八字常見問題、相關資訊,如家居風水布局、八字命理預測、生辰八字起名、麻衣相法、十二生肖桃花運和事業運勢等相關信息,可以關注我們啟萌星國學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