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姓男女寶寶取名技巧要點
(一)五行生克 在網絡查詢五行中,羅字的五行屬性被認為是火。這是根據音律來確定五行的。然而,我更認同根據字形和字義來確定五行。羅字由“罒、維”兩個部分組成。罒(wǎng)和“網”相同,用作偏旁;維,由糸(mì)和隹(zhuī)聲組成。羅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現在引申為連結、系。古時候,網是由繩線制成的木制品,而漢字中帶有“鳥”、“隹”部的字,其字義大多與鳥有關。因為鳥類多棲息在樹木上,與木直接相關,所以這類漢字被歸為木的弱五行。由此可以看出,羅字屬于木的五行。因此,給姓氏為羅的男女寶寶取名時,第一個字最好避開金屬性的字,以免造成金木交戰。如果八字命局的用神是金,建議使用“水”來調和。
(二)字義 古人創造字的方法共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其中前兩種是造字法,中間兩種是組字法,后兩種則是用字法。
羅字屬于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字形,甲骨文(網,捕鳥的罩具)(隹),表示小鳥被罩在網里。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用于結網的材料,即表示“用繩線結成的捕鳥網”。古人稱捕魚的器具為“網”,稱捕鳥的器具為“羅”。后來,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網”寫成了“罒”,俗體楷書又簡化了甲骨文字形中的“隹”為“夕”。《說文解字》解釋道:羅,用絲繩捕鳥。從網從維。古時的芒氏最初創造了羅字。

除了以上本義,羅字還可以做動詞、量詞和名詞。
1、作為動詞時,可以表示用網罩和控繩捕鳥,比如《詩·小雅·鴛鴦》中的“鴛鴦于飛,畢之羅之”。還可以表示招致、收攏,如《莊子·天下》中的“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2、作量詞時,由英文gross音譯而來,十二打為一羅。
3、做名詞時,除了本義外,可表示“透氣的格狀絲衣”,如宋·張俞《蠶婦》:遍身羅綺;還可表示“網格狀排列”,如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桃李羅堂前。
由上可知,羅一字,諸多字義都是由“本義”延伸而來,如考慮將之入名,不妨由本義著手,如網一字,可表示公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若用“透氣的格狀絲衣”字義,可表貴氣,等。當然,因為羅具有“捕鳥”之意,所以取名建議不要采用表示禽類如鶴、鸞、鳳等字,以免造成姓名中寓意的沖突。
(三)音韻流暢 音韻流暢的名字,應當是聲母、韻母不同類,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韻母。
1、羅字的讀音為luo,陽平;聲母l為舌尖音,韻母uo為合口呼。因此,羅姓男女寶寶取名時,名的第一個字聲母盡量避開唇音(d t n l),韻母避開合口呼(u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2、名字的響亮度取決于聲韻母。聲母的響亮度從唇音、舌尖音、舌根音、舌面音、零聲母依次遞減;韻母響亮度從開口呼、齊齒呼和撮口呼、合口呼依次遞減。羅字聲韻母均屬于較強組類,因此可以將第二個字設置成為響亮度較弱的,第三個采用設置為較強的字,即“強—弱—強”的平衡模式。
3、音調。漢字聲調是由南朝始創的“平、上、去、入”四聲之說衍變而來,今天四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即我們平時所說的一二三四聲。
羅字為陽平,若取單字名的話,陰平、上聲、去聲皆可,忌陽平重復;若取雙字名,則聲調的組合有以下16種:
1.陽──陽──陰
2.陽──陽──陽
3.陽──陽──上
4.陽──陽──去
5.陽──陰──陰
6.陽──陰──陽
7.陽──陰──上
8.陽──陰──去
9.陽──上──陰
10.陽──上──陽
11.陽──上──上
12.陽──上──去
13.陽──去──陰
14.陽──去──陽
15.陽──去──上
16.陽──去──去
上述的16種類型中,6、7、8、9、10、13、14、15是理想的組合。1、3、4、5、12次之,需要在選字上下工夫。2、11、16不宜采用。
(四)字形和諧 1、結構應該做到整體結構和諧平穩,形體具備美感。羅字為上下結構,取名應該避開結構的單一性,賦予一定的變化,例如第二個字可為左右結構,半包結構,品字形結構等,第三個字則避開第二個字的結構。
2、名字學上有“建筑美”的說法,即姓名中的每個字的筆畫應該相對均等,這樣才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穩定感和平衡感。羅的筆畫為8劃,取名采用之字筆畫最好在6-10之間。
(五)出處高雅 我國取名自古就有男出《楚辭》,女尋《詩經》的傳統,發展至今更是不拘泥于《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名言名句,成語典故,《論語》等各家經典名著等皆可。如方旭,表示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出自《太玄·從》“方出旭旭”;芳菲,表示花草香美沁人心的意思,出自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也可以在帶羅的成語,詩句中提取,如羅萬象,羅緞等。
(六)三才 人格與天格的關系反映發展運,人格與地格的關系反映基礎運人格與外格的關系反映人際事業。從五格剖象角度分析,羅姓天格為陽木,人格避免金的筆畫數(7,8,17,18)。
二、姓氏來源
羅姓源自于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又稱羅子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于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