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法采用的是‘干支紀年’,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指天干和地支。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中國使用天干地支來計算年、月、日、時,按照一定的順序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作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每個天干配上一個地支構成一對干支。干支順序循環記錄,正好六十為一周,稱為干支表。干支紀年是以每年立春換年為基準。
由于有干支紀年的存在,中國有了‘
八字’的說法。傳統思想認為‘八字’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結婚時男女雙方要‘合八字’。
八字指的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干支歷日期中的年、月、日、時。年干和年支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組成日柱,時干和時支組成時柱,共四柱,即四柱八字。傳統的
八字命理算法很復雜,在此不做詳細說明。下面說一下‘天干’‘地支’和‘五行’之間的關系。
很多中國人都聽過“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十個天干分成五組,與五行、五方、五色、五神獸一一對應。
而有了‘天干’之后,五行就分為陰五行和陽五行,它們的生克宜忌也有所不同。‘天干’分為陽天干和陰天干,‘地支’分為陽地支和陰地支。
陽天干包括甲、丙、戊、庚、壬,陰天干包括乙、丁、己、辛、癸。陽地支包括子、寅、辰、午、申、戌,陰地支包括丑、卯、巳、未、酉、亥。
天干配上五行就形成了十種組合: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根據陰陽的不同,‘甲木’可以是陽木、棟梁之木,‘乙木’為陰木、花果之木;‘丙火’為陽火、太陽之火,‘丁火’為陰火、燈燭之火;‘戊土’為陽土、城墻之土,‘己土’為陰土、田園之土;‘庚金’為陽金、斧鉞之金,‘辛金’為陰金、首飾之金;‘壬水’為陽水、江河之水,‘癸水’為陰水、雨滴之水。
陰五行和陽五行的生克宜忌與原來的五行有所不同。以‘甲木’和‘乙木’為例,甲木需要被雕琢才能成為建筑材料,不能被水泡,所以喜歡金而不喜歡水,而乙木為花果之木,需要水和土滋養,不適宜被砍伐,所以喜歡水而不喜歡金。
十二地支也可以按照陰陽五行進行劃分。
子屬陽水,亥屬陰水。寅屬陽木,卯屬陰木。巳屬陰火,午屬陽火。申屬陽金,酉屬陰金。辰、戌屬陽土,丑、未屬陰土。
除了與十二生肖和十二時辰相匹配外,十二地支也可以與十二個月份相對應。
干支紀年中,正月對應寅,臘月對應丑,以寅為一年的開始,以丑為結束。同時與二十四節氣相配對,每個月匹配兩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