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又稱為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于計算歷法的一組符號。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并為《易經》的預測體系奠定了數理基礎,在溝通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天干一共有十個符號,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根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資料編成的《世本》中記錄著:“容成制定了歷法,大橈制定了甲子紀年法”,“容成和大橈都是皇帝的臣子,自皇帝開始使用甲子紀日法以來,每六十日就回到甲子一周。”由此可見,干支符號的創制是由大橈完成的。大橈“運用五行的原理,根據斗機構建,將甲乙用來標記日,稱之為天干;將子丑用來標記月,稱之為地支。使用日標記天上的事務,使用月標記地上的事務,區分陰陽的差異,因此有了地支和天干的名稱。”
天干符號中的十個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們的順序代表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再到興旺,然后衰退,最后消失的完整過程。這十個字的本意分別是:
“甲”象征著“鎧甲”,意味著萬物沖破障礙而突出的意思。
“乙”象征著“伸長”,表示萬物生長的意思。
“丙”象征著“炳亮”,表示萬物茂盛的意思。
“丁”象征著“壯”,表示達到壯實巔峰的時候的意思。
“戊”象征著“茂盛”,表示事物繁茂的意思。
“己”象征著“崛起”,表示萬物奮發向上的意思。
“庚”象征著“更替”,表示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象征著“嶄新”,表示萬物煥然一新的意思。
“壬”象征著“滋養”,表示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象征著“苗芽”,表示萬物初露芽尖的意思。
天干與太陽的運行沒有直接關系。太陽的循環往復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甲、丙、戊、庚、壬為陽性天干,乙、丁、己、辛、癸為陰性天干。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也與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性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性地支。
在歷法中,天干地支的組合被用來編排年號或日期,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因為一個天干與一個地支相匹配,陽性天干與陽性地支匹配,陰性天干與陰性地支匹配,所以共有六十種組合。因此,每過六十年(或六十天),又會回到原來的組合,稱為“六十甲子”。
我國古代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