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是周恩來總理在他在1919年放棄日本求學,轉身回國投身革命的一首壯行詩,詩句充分展現周總理的豪邁壯志之外,更體現了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立志救國,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而這也是世人對周氏刻在靈魂里的明信片。那就一起來拉開周氏歷史的序幕,來朝圣這一腔熱血,千年依舊的周姓吧。
一、起源
周姓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有幾種來源說法:
1、傳說黃帝時期有個周部落,周昌和周書 。
2、來源于姬,周文王姬昌建立了周朝,公元前256年周被滅后,王族以國為姓,周姓 。
3、改姓而來,如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基”與“姬”姓同音,古代需要避諱帝皇的姓名,所以姬姓就改為周姓 。
4、少數民族改性。
二、人口分布
當今周姓周姓總人口大約有2500萬,中國姓氏排行榜第九。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長江省份、豫魯兩塊高比率的分布狀況。湖南、江蘇、四川,三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東、廣東、江西七省,占周姓總人口的38%。
三、歷史名流
周姓的歷史名流可謂是繁星璀璨、英杰輩出。
西漢時開國條侯周勃,沛縣人,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是絕對的安邦棟梁之才。
周勃的兒子周亞夫,西漢時平定七國之亂的名將,以治軍嚴整聞名于世,周氏最大的兩個宗祠堂號之一的【細柳堂】說的就是周亞夫這一脈。
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三國演義》里面的周瑜形象是跟歷史周瑜形象大相徑庭的。歷史上有著“外事不決問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公瑾周瑜才是正主, 是火燒赤壁,大敗曹軍真正主角。孫權在晚年,時常想起周瑜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對他念念不忘。
周處,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歷史上浪子回頭的典型人物,周處(除三害故事,三害是指猛虎、蛟龍,周處自己)最后官至御史中丞。
周昉,唐朝人,今陜西省西安人,有名的畫家,擅長于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于人物畫,尤以仕女為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字濂溪,湖南省道縣人,他創立濂學,混合道家“有生于無”和儒有“中庸”思想,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周氏另外一個最大的堂號就是【愛蓮堂】,素有“軍容推細柳,理學尚濂溪 ”這個對聯美譽。
周邦彥,北宋風流才子,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啟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曾寫詩諷刺宋朝皇帝宋徽宗嫖娼李師師。
近代一門三杰的周氏三兄弟,周作人、周建人、周樹人,最有名的就是周樹人魯迅先生了。浙江省紹興人,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淮安,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四、影視名人
周璇,上海人,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號。七十年過去啦大家還記得《夜上海》《四季歌》這些一聽就有當時年代氣息的歌曲。
周杰倫,一個音樂上的皇帝,80、90后的青春印記。無疑他給流行開創了新的曲風,原創歌曲涉及的面很廣也很有正能量的教育意義,如反對戰爭的,關愛老人的《外婆》,孝順的《聽媽媽的話》、環境保護《梯田》,傳承中國文化《本草綱目》
周星馳,喜劇之王,無厘頭文化的鼻祖,他的作品既給觀眾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會讓觀眾,特別是普通底層的我們,看到自己的經歷縮影,所以很多電影在不同的年齡層觀看的時候會有另有一番滋味。真正的藝術是會讓人產生共鳴。
五、文學作品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是選自1934年,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用以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雖然語句中滲透魯迅先生一貫的批判風格,但更多的是在用一股正能量力圖喚醒沉睡的國人。
周姓精神,只要國家有需要就可以,盡其一生時間跟心血,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國家太平就認真事情,對自己的行業發展傳承創新,利公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