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易經之易的理解:
易經一直在強調一個“變”字,它指的是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故而需要我們去尋求自己合適的位置,調整好心態,對事態的演變保持一種淡定。易經以64個卦來概括了世間萬象,每一個卦通過六個爻來表達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通過卦序、變卦和錯綜卦,闡述了事件的因果關系和循環往復;因此,每一個了解
易經的人都會說:“世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如果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變’本身。”

我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電影《超體》,它中間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如果一輛車的速度達到光速,就無法被肉眼看見,所以你又如何證明它曾經存在過呢?只有時間能夠證明。”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片樹葉生長起來,最終會落回塵土,誰能證明這片葉子曾經存在過呢?只能是時間。然而,又有誰能證明時間的存在呢?難道只有“時間”本身才能證明時間存在嗎?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種說法:
易經說:“世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如果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變’本身。”
《超體》延伸出來的說法:“所有事物都在時間的流逝和變化中,如果有一樣東西不會流逝和變化,那就是時間本身。”
你是否感覺到這兩種說法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實質上傳遞的信息是一樣的,即在變化中存在著不變的東西;然而易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就如同《道德經》中所言的“道”,我們中國的每一部國學經典都以最簡練的字句直抵事物的本質,不同的時代對國學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文獻的文字也經過精心設計,不僅僅代表著意義,還聯系著事物的形態。因此,每一本國學經典都是越看越有味道,值得不斷觀看,品味人生的同時幫助我們淡化對世間百態的執念。